学院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> 学院新闻> 正文

逆行抗疫,共度难关—脑科院志愿者在行动!

点击次数:更新时间:2022年11月26日

2022年11月上旬,新冠肺炎疫情在重庆市卷土重来,气势汹汹。整个城市、街道,以及我们的学校,一切都像是突然按下了暂停键。就在全校上下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,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院中,仍有那么一群人,毅然决然的坚守在前线。像万万千千的志愿者一样,他们的坚守和付出,筑起了一道守护师生健康的防护线。他们是脑科院最美“逆行者”。


教师志愿者:柳童斐


众所周知,很多实验在启动之后就不能轻易的停下,需要随时监测变化、记录调整,不然就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。在疫情突然来袭时,柳童斐老师第一个站了出来,“我可以住在实验室,实验是所有老师和同学的心血,不能停下来”。正是这样的决心,让柳老师一连数日坚持工作到凌晨四点。同时柳老师还会抽出时间和学生们仔细沟通实验的进展,让学生们能安心学习。正如2021级博士生王晓彤所说,“非常感谢柳老师帮我们推进实验,使我们前面的努力不用付诸东流”。


教师志愿者:郭凯(左五)


除了柳老师以外,其他老师们也没有丝毫的懈怠,仍然在积极的推进科研工作的进展,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,及时引导疏解学生的负面情绪,并对同学们的学业进行着指导和规划。同时,大家也在身体力行的支援抗疫,像郭凯老师他虽然封控在小区,但依然积极的报名做社区志愿者。他谈到,“我在国外也经常做志愿者,觉得能帮助别人很开心,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”。


教师志愿者:傅云梅(左一)


傅云梅老师平时主要在学院办公室负责行政工作,因为居住的离学校较近,在学校招募党员志愿者时,她即刻就报名加入了志愿者队伍。为了保障学院日常工作的开展,傅老师在志愿者工作之余,利用休息时间,仍然一心扑在院办的工作上。“除了早中晚送餐,分发抗原检测试剂盒,搬运一些物资,我的本职工作也不能忘,特别是对于学院其他封控在家的老师,她们没办法来学校,但事情不能耽误,我是党员,更应该挺身而出”,她如此说到。


学生志愿者:林志豪


林志豪是厦门大学生理学的2021级博士,正在与柳童斐老师课题组合作进行实验。受柳老师影响,林志豪也义无反顾的留守在学院。只要需要人手,他就会站出来,认真的完成需要协助的工作。当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,林志豪回答:“实验室必须运转,不能让这一时的疫情毁了这么多人辛辛苦苦的实验成果。”在他看来,学校各方面保障工作细致,无论是每日的餐食,还是必要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满足,“所以我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能提供一些帮助,早日恢复正常的校园生活”。


学生志愿者:黄芳


黄芳是2022级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的一名博士,也是学习委员。在听到学校紧急招募学生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消息时,她第一时间就主动报名,并多次确认自己是否成功报名。在经过系统的培训后,黄芳赶赴北碚,加入到了前线抗疫队伍中去。“我们每天六点二十左右起床,最早的一天是五点半,然后做大巴车去各个点”,通常下午三点下班,没搞完就得加班,在询问她感觉怎么样时,她说到:“就是手有点痛,应该是腱鞘炎,不过没关系,感觉能够参与抗疫前线工作很有意义”。


学生志愿者:符玮珊(左二)


符玮珊是2022级老年医学专业的一名硕士,也是班上的文体委员。她说,在报名前自己有过一点点犹豫,“自己的小鼠还需要管,学校的课程怎么办”,但又在报名截止前,她还是默默的在表格上添上了自己的名字。“我觉得还有比我考虑的这些更重要的事情”,“实验室的事情看看能不能跟同学协调一下,课程安排肯定也有办法解决”,“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疫情先控制下来,这个事情我是能去做的”。在这样的信念下,符玮珊报名参加了第七批研究生疫情防控志愿者,奔赴九龙坡区进行抗疫工作。“每天差不多能给1000人左右做核酸,有点累”,“但是还能再坚持,一定能控制下来的!”

这些平凡的故事,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着。作为老师,他们以身作则,树立榜样,用实际行动阐释了科学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;作为学生,他们热血沸腾,甘于奉献,用自己的星星之火点亮了医学生沉甸甸的誓言;作为党员,他们吃苦在前、敢于“逆行”,用自己无私的胸怀竖起了党员鲜红的旗帜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和同学,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重医人、脑院人的担当!感谢每一位负重前行的“逆行者,感谢你们的脚步、你们的汗水、你们的无畏。感谢有你们!